首页
>政务公开>服务资讯>服务要闻

文明祭扫 让清明更“清明”

发布时间: 2025- 04- 07 16: 27浏览次数:

□彭艳霞

又到一年清明时。2025年清明节放假三天,不调休,许多市民趁此机会回乡祭扫、外出踏青,在追思先人的氛围中,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本真,过好当下,珍惜当下,展望未来。

清明节来临之际,市文明办、民政局,各县(区)文明办、民政局都下发《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》,号召市民献花寄哀思、网络祭奠、绿色祭奠、弘扬孝亲美德、践行厚养薄葬、守护生态清明。荥经县新添镇凤槐村微信群里,村负责人将《文明祭扫 莫让烟火扰“清明”》的倡议转发出来,组织村民们线上学习。并发布森林火警预警通知,提示大家祭扫时不要携带火种进山。

清明节气温回升、雨水增多,万物“清洁明净”,故称“清明”。早在周代,已有在春分前后祭祀祖先的习俗,称为“春祭”。此时人们整理祖先坟墓,表达对逝者的追思,为后世扫墓习俗的雏形。唐代时期,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,唐代官方将二者合并,寒食节的祭祖、禁火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。唐宋以后,上巳节的部分习俗(如踏青)也被纳入清明节。宋代起,清明节成为以祭祖扫墓为核心,兼具踏青娱乐的综合性节日——官方放假,民间盛行扫墓、插柳、蹴鞠、荡秋千等活动。

传承古老习俗。清明前后,我市各地的公墓附近车流、人流密集,市民纷纷来到逝者墓前擦拭墓碑、打扫落叶、清除杂草、摆放鲜花祭品,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。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“慎终追远”的伦理观念,蕴含着人们对生命循环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。

现代社会中,清明节在保留传统的同时,也衍生出网络祭扫、鲜花祭祀等更环保、多元的形式,但其文化内核——对祖先的敬仰与对自然的敬畏始终未变。雨城区龙岗山公墓管理所工作人员表示,前几年还有部分市民祭扫携带纸钱,但随着媒体宣传和市民文明祭扫意识的增强,今年,他发现扫墓人员都携带鲜花,现场推出的“鲜花换纸钱”活动准备的100束菊花,至今未能兑换出去一束。打开微信朋友圈,不少市民通过网络寄语、制作电子思念卡等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。四川省民政厅推出“仁孝四川 绿色祭奠”微信小程序,支持线上创建纪念馆、献花悼念等云端祭扫服务,截至4月4日,累计参与人数已达306823人。

让清明更“清明”。“现在人们逐渐形成鲜花祭祀的习惯,市区基本看不到人们烧纸钱了,感觉空气质量好了很多。”如今,不少市民表达这样的感受。随着文明祭祀深入人心,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村村民李雪表示,以前村里办丧事要耗费好几天时间,大操大办的风气比较浓,但现在人们普遍更重视对老人生前的孝顺、厚养,丧事则基本从简,比原来的习俗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流程。

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,从自身做起,从点滴做起,用文明祭扫诠释对生命的尊重,携手共度一个文明、安全、和谐、低碳的清明节。

信息来源: 北纬网